Home HomeSection 促进新中友谊的年轻使者——...

促进新中友谊的年轻使者——来自新西兰罗托鲁瓦的Western Heights 高中的师生赴南昌之行的报道

182

为纪念新中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同时缅怀路易艾黎同志为促进新中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中国泛大洋洲友好交流协会拨款一百万人民币,每年提供给新中友协20万人民币(为期5年)作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项目基金。活动申请计划作为路易艾黎文化交流基金会名下项目每年开放一次。2014年,基金款项提供给新中友谊赴中交流青年大使项目。

我们三位可爱的赴中交流青年使者,Daele Stainton and Mandy Chiu, 和Jane Yang Yuqing, 她们来自Western Heights High School,被幸运地挑选为此次项目的成员。以下是她们的赴中交流的回访。

Daele Stainton,来自Western Heights High School, 十三年级。交流活动记录于2015年4月6至20日。

感谢新中友协给予我这么特殊的一次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报名参加由新中友协举办的赴中友好交流活动,但是第一次最终成行。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去感受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亲自生活在那里一段时间。自从我在学校开始学习中文,我就一直很想来中国亲自看看。我知道中国的人口现状和环境问题,所以有点担心当我实际到那里之后会怎么样。我会很好地融入当地和学校吗?同学老师会怎么看待我。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家人陪同的情况下离开新西兰到别的国家旅行,但幸好有我的两名同学一同前行,还有我的中文老师。

当我们抵达南昌机场,我们受到将要入读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寄宿家庭的欢迎。我寄宿家庭的小姐姐叫蔡云宣(音译),她和她的妈妈把我从机场接去她们家用午餐。她们住在一栋7楼的公寓,她们家在5楼。我的寄宿姐姐和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那天中午我见到云宣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为迎接我的到来提前准备好午餐。接下来的时间,稍做休整,我和云宣一起去学校上下午的课。一开始我很害羞,很感谢我的南昌家人十分关照我,努力帮我融入当地的生活,包括校园生活。

在学校,我对中国学校紧凑的课程安排感到惊讶,但同学都十分友好,她们努力帮助我调整适应。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的同学们纷纷跑来和我聊天,他们问我的名字,我的家乡,中国和新西兰的差异……

晚上回到寄宿家庭,我见了云宣的爸爸,他在当地的一家医院工作。随后,我们像一家人那样用晚餐。我觉得我在我的南昌家人和我的同班同学的关照下很快地融入这里的生活。

我上的学校叫南大附中,是南昌大学的附属中学。我们一天有十三节课。上完上午的5节课,午休两小时。我们可以选择回家休息,在学生餐厅就餐或出外就餐。我们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出外就餐很方便。此外,上午还有一个25分钟全校广播体操的时间。下午下课后,有1小时20分钟的晚饭时间。然后返校上晚自习。这样的作息时间从周一到周五,而且周六也要上课。相比与我在新西兰的学校,这边的课业之重有时甚至我要学习到深夜才能完成作业。

我记得我第一天正式上课,我惊讶于这边的学生居然要穿校服,而且学校之大居然有五层搂。我的课大多数在一楼,有时在四楼。四楼也是国际事务处,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相应的帮助。我班上和隔壁班的同学都十分友善,他们时不时会跑来问我关于新西兰的一切,我对中国的看法等等。他们对我的家乡的好奇,有时会让我想家。此外,我们还受到附中校长和其他课任老师的欢迎。

这些天我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让我觉得新鲜有趣。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污染问题和交通,都让我吃惊。尽管我早已知道南昌的气候和新西兰差别不大——就是很多时候气温会突然变化,这让我适应起来得很快。但有时,特别是雨天,气温会下降得很厉害。举个例子,雨天的气温会突然骤减到6度,晴天气温又会升回到25度。

南昌的交通也让我大开眼界。这里的车辆彼此之间都靠得很近,这样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这让我觉得很恐惧。此外,我也不敢独自过马路。在我刚到的头几天,随后我的寄宿家庭教会我如何在中国过马路。早上,午饭时段和放学后的交通是拥堵的,几乎全城都在堵车。但一个星期过后,我完全适应了这里的交通,虽然还是有点怕。环境污染没有我之前想象的严重,我觉得我还可以忍受这里的空气污染。

但是,我知道在中国很多城市有比南昌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不喜欢人们随手把垃圾扔出车窗,或是一边走一边扔垃圾,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多走几步路到附近的垃圾桶。同时,我也发现大家会重复利用一次性塑料袋。

这里的食物很辣,但幸好我有很多选择。那种小小的垃圾其实最辣,我觉得我难以接受,但时间一长,我还是慢慢适应了。我终于慢慢接受了这边的饮食方式。有时我们会去餐厅吃饭,餐厅里的菜普遍比家里做得要辣,红辣椒随处可见,也哪里都可以买到。总的来说,在我寄宿家庭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变得慢慢可以克服,我渐渐地开始融入南昌生活。

幸运的是,我们在校期间有一位德国/意大利的交换学生也和我们一同学习。我们一起出去玩,我们还去了庐山,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山水。这里的历史和有神论联系得很紧密。

我们在那段时间成为了十分好的朋友,而且还结识了来自别的国家的交换学生。她们交换生也十分好奇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中国和新西兰的比较,我们这次来交换的目的。他们十分友善,也很愿意和我们一起尝试新事物。

在我在南昌附中交流期间,我结识了很多一辈子的好朋友,也包括那位德国/意大利的交换学生。总的来说,我十分享受我的中国南昌行,老实说,我甚至不想回新西兰了! 因为我回去就要考NCEA ,不过这终究逃避不了。我的寄宿家庭十分想让我继续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们也说以后我可以随时回来,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当我回到新西兰,我发现我要重新适应这边的生活——我已经习惯了在中国早上一大早起来上学,很晚才回家的日子。虽然在我的新西兰的学校,我们都很早放学,但我真的还是要重新适应一下。

仍是那句话,我十分感谢这次的交流机会,让我有一段独特的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而且学习到很多有关中国,南昌的历史。这是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我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虽然南昌和家乡十分不同,但我仍然找到合适的方式把南昌当成我的家。而且这边的学习方式也很新西兰的学校大相径庭:老师更严格,同学们也都很认真地对待学习。我们经常会有考试,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我们确实学到东西。我喜欢这种目地明确的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做准备。

Daele Stainton

Mandy Chiu,来自Western Heights High School, 十三年级。交流活动记录于2015年4月6至20日。

感谢新中友协给予我这么特殊的一次经历。

作为本次文化交流大使让我有机会感受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文化,这是一次很珍贵的经历。

中国之行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将会经历什么。我没有期待很高,因为我早有听说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现象都很严重。我和我两名同班同学一起参加这次的交流活动,同行的还有我们的中文老师。当我们抵达南昌机场,学校老师和同学还有我的寄宿家庭都在等候欢迎我们的到来。我的寄宿姐妹叫胡孟媛(音译)。当我们第一次见面,她送给我一个巨大的填充玩具布偶作为礼物。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家人的陪同下离开新西兰旅行,我都点担心我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然而,寄宿家庭的热情欢迎给了我像家一样的温暖,也淡化了我的忧虑。

我上的学校叫南大附中,是南昌大学的附属中学。学校有五层楼,全校同学都穿校服。抵达学校的第一天,我们受到了校长的欢迎,且将我介绍给我接下来要学习的班级。

当第一个课间休息时间到来,同学们涌到我的课桌,争相问我问题,问我能否讲中文,问我从哪里来,到目前为止还喜欢这里吗等等,这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新奇。

我们一天有十三节课。上午上完每两节课会有5至10分钟的小休。上完上午的5节课,午休两小时。我们可以选择回家休息,在学生餐厅就餐或出外就餐。我们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出外就餐很方便。此外,上午还有一个25分钟全校广播体操的时间。下午下课后,有1小时20分钟的晚饭时间。然后返校上晚自习。这样的作息时间从周一到周五,而且周六也要上课。每个月都会有月考,然后是期中,期末考试。

我会感到很强烈的文化冲击:在南昌的饮食,每一道菜都很辣,不管我们吃早餐,午餐还是晚餐。红辣椒在这里随处可见,基本上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哪里也都可以买到。而且在这边上洗手间都是蹲厕,幸好我的寄宿家庭有座厕。总的来说,在我寄宿家庭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变得慢慢可以克服,我渐渐地开始融入南昌生活。

南昌的天气变化得很快,特别是在雨天。连同气温会下降得很厉害。举个例子,雨天的气温会突然骤减到6度,但晴天气温又会马上升回到25度。南昌的交通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老实说,是有点混乱。这里的车辆彼此之间都靠得很近,这样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此外,我也不敢独自过马路。早上,午饭时段和放学后的交通是拥堵的,几乎全城都在堵车。在我的寄宿家庭的帮助下,我觉得其实也不是很难适应这边的生活,的确这边的空气污染和交通问题有点改善,但时间一长,我还是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在我交流的期间,我也认识了一位来自德国/意大利的交换学生。我们一起出去游玩,一起去南昌当地的名胜景观,共同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我知道我回去新西兰之后一定会十分想念我的南昌家人和同学,因为我现在就开始有点舍不得他们了。我知道如果没有这次的交流机会,我不会将新西兰的生活和别的地方做比较,也不会认识到如此可爱的中国小伙伴。